
在第 28 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(9月15 日- 21日)期间,竞彩
以“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,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为核心,创新推出“课前3 - 5分钟微课”推普模式,覆盖汉语言文学、汉语国际教育、英语、网络与新媒体四大专业,将普通话推广与各专业核心课程深度绑定,形成“一专业一特色、一课程一亮点”的育人格局。
本次活动覆盖竞彩
全部24个本科班级,涉及古代汉语、现当代文学、跨文化研究专题、网络与新媒体概论、中国传统文化概要、写作基础等119门课程。任课教师围绕“专业特质+课堂需求+推普目标”三维设计微课内容,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不同专业场景中精准落地。
汉语言文学专业以“文学载体”传语言之魂,依托“语言+文学”的双重优势,将推普融入经典研读与写作实践。古代汉语教师孙雅芬副教授以《说文解字》为切入点,通过分析“和”“合”等汉字的演变轨迹,阐释普通话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重要意义。陕西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张悠哲副主任则选取老舍、沈从文等作家的作品片段,对比方言表达与普通话规范用语的差异,展现语言统一对文学传播的促进作用。

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“国际视角”立语言之基,围绕“普通话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传播”,突出实用性与跨文化属性。郄远春博士在《对外汉语教学概论》课程中,以“普通话语音教学实操”为核心,模拟“对外汉语课堂场景”,指出“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规范度,直接影响海外学习者对汉语的认知准确性,是‘讲好中国故事’的基础前提”。《汉语发展史》课前微课,专业负责人贺菊玲副教授以“语序演变与普通话语法规则”为切入点,分析“普通话语法规则是汉语语法长期演变中‘趋简、趋稳’的结果”,并结合“一带一路”汉语教学案例,说明“普通话简洁稳定的语法体系,降低了国际学习者的入门难度,是其成为国际通用汉语教学标准的重要原因”。
英语专业以“双语对照”显语言之重,聚焦“母语规范与国际沟通的双向赋能”,将普通话推广与双语实践结合。董凯博士在《跨文化研究专题》课堂上,以“国际学术会议发言”为场景,对比“中式英语表达”与“规范普通话转译”的差异,强调在国际交流中普通话作为母语载体,是准确传递中国文化、避免跨文化误解的基础。在《翻译简史》课堂中,外语系张静华主任则以“中国传统节日名称翻译”为案例,指出“用规范普通话梳理文化内涵,才能让‘中秋节’‘端午节’的翻译更精准,清晰阐释‘阖家团圆’的核心意义”。
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以“传播场景”强语言之效,紧扣“内容创作与大众传播”属性,让普通话推广贴近行业实践。在《新媒体运营》课堂,于晗副教授筛选近期热门短视频平台的文案案例,引导学生认识到普通话的规范性是新媒体内容“破圈传播”的前提,尤其在政务宣传、知识科普类内容中,规范用语能提升信息可信度。在《数字摄影》课前微课上,新传系刘磊主任以“旁白录制”为实操环节,让学生对比“带方言尾音的口语旁白”与“标准普通话旁白”的听觉体验,强调“短视频作为大众传播载体,普通话能打破地域壁垒,让内容触达更广泛受众,比如乡村振兴主题的短视频,用规范普通话讲解农产品特色,比方言更易吸引全国消费者关注”。
“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,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。四个专业虽聚焦不同领域,但都指向‘用规范语言传递文化、连接世界’的核心目标。这种‘见缝插针’式的教学设计,既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,又实现了推普教育的常态化渗透。”竞彩
党委书记程建虎在活动启动会上强调,竞彩
将推普工作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相结合,把语言文字规范教育纳入课程评价体系。

课堂上,学生们反响热烈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旦增仁旦说:“老师对比分析了我的母语与普通话在语法结构上的异同,让我更深刻理解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各民族交流的重要性。”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马鑫说:“通过《汉语发展史》微课,我终于明白普通话不是‘凭空出现’的,它是汉语几千年演变的精华,以后向留学生讲解时更有底气了。”英语专业学生陈晓敏分享道:“之前准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发言时,总觉得英文表达不顺畅,听完微课才发现,是自己先用方言化口语组织了思路,转译时自然容易出错。现在我会先以规范普通话梳理观点,再进行英文翻译,逻辑清晰多了。”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韩卓言说:“做校园科普短视频时,用网络俚语没人看。听课后改用普通话讲‘垃圾分类的 3 个关键步骤’,播放量翻 1.5 倍,评论说‘清晰好懂’,终于明白规范语言才是传播力关键。”同学们还通过课堂反馈表提出建议,希望将微课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在校园平台分享。
据了解,本次微课推普活动是竞彩
“语言文化育人工程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竞彩
后续将整理优秀微课案例,编辑《普通话与文学教育》教学参考手册,并计划联合校团委开展“方言故事征集”“普通话朗诵比赛”等延伸活动,持续深化推普周成效,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真正成为连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重要桥梁。

文/雷蕾 图/各班班长 审核/程建虎